
10月底的多场赛事中,我们依然能看到马拉松浩浩荡荡的人流中,夹杂着大量的初跑者走走跑跑的身影,包括大量的小朋友。跟马拉松的竞技性比,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。
从11月份起,大家在马拉松比赛中,已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了。这些天陆续还有些赛事发布公告,取消原来报名时有的短距离项目。像明年初的重马,就是刚刚发布了取消迷你跑的公告。
可以预料,这样的局面将会持续一个阶段。短时间内,我们在中小城市很难再看到马拉松比赛时乌央乌央的人群,尤其是大量的小朋友、初跑者的身影。
自然这是源自马拉松“新精神”的约束:马拉松仅限全马和半马,“欢乐跑”“健康跑”等不得在赛事中设项。

由此,马拉松变得更“纯”了。对于大赛事,影响不算很大;对于中小赛事,有些原来靠欢乐跑撑门面的,如今就剩下小几千的规模。
马拉松江湖特约撰稿胡平此前在《离开马拉松,健康跑往哪儿跑》一文中曾剖析了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,以及未来可能的愿景:健康跑或许从马拉松的附属项目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细分市场。
或许在有关部门看来,欢乐跑夹杂在马拉松大军中,有“乱象”之嫌。小地方的马拉松,有些纯属拿欢乐跑来凑数的,挤掉水分,能办就办,不能办就别办。
如今看来,这阵势头狠猛的马拉松整治风,已经刮过去了。翻开硬币的另一面,我们再来审视下欢乐跑被马拉松“抛弃”,究竟会给马拉松、全民健身带来些什么显在的、潜在的影响。

割裂
马拉松赛事存在着一个天然属性,封路扰民,以前不时就有“办一场马,瘫痪一座城”的报道。
莫说中小城市,就是国内一些顶级赛事,如今赛后还能接到不少关于封路影响出行的投诉。常常,这也被视为办马拉松最大的一条“罪状”。
在我们没有形成全民性的马拉松文化之前,马拉松与城市、跑者与市民之间,是存在一种撕扯的。这是建立在大家对马拉松不了解,认知差异导致的对立情绪。
最好的解决方法,就是吸引更多的人,加入到马拉松赛中来。通过身体力行,让他们感受马拉松好的一面。全马、半马对于普通人而言,难度颇大,欢乐跑总没问题吧,只要你下场了,就有极大的可能,通过参与后改为支持马拉松,更有一部分人从欢乐跑一步步进阶到半马、全马。

这样看来,欢乐跑担当了一个桥梁的作用,架在马拉松与城市、市民当中,起到润滑情绪的作用。
跟全马、半马有大量的外地跑者前来不同,欢乐跑可以说都是本地选手参赛。个别外地选手,大概率是陪同全马、半马选手前来的家人、朋友。一场城市马拉松,在城市跑步氛围还没成熟的背景下,将这批欢乐跑的全体隔离开,是利大,还是弊大?
以兰马为例,在国内的名声也已响当当,今年赛事40000人规模,健康跑8000人、家庭跑6000人。兰马报名的311352人中,这两个项目达到116461人,超过了马拉松和半马人数的。我还曾问过他们,兰马会不会一步步变为全马赛事,中迹体育董事长张思杰回答说:不会的,我们要给城市市民提供一个舞台。
在大多数城市,马拉松都属于全城狂欢,在这节日性的一个大型活动中,市民除了配合封路、观赛、加油外,给他们一个参与的机会,很有必要。

成本
我们不用怀疑马拉松“新精神”中对健康跑、欢乐跑一刀切的动机,必然是因为一些原因,想让马拉松更加理性、专注地前行。
在经历了一大波赛事取消后,今年最后两个月,留下116场。是多是少,不应该凭感觉下结论,用大众的需求去说话,用市场的反响来回应。
当然,取消马拉松中的健康跑、欢乐跑,不是不让大家跑了,只是别在马拉松中凑热闹了。那么,活力满满的健康跑,会不会独立于马拉松之外,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呢?
我认为,基本不会。

在马拉松中,欢乐跑属于“捎带”的,不再额外占用任何公共资源,不用增加多少成本,顺势而为。你单独办欢乐跑活动,大规模的不现实,封路、安保、搭建等,成本一个不能少;小规模的,在公园、绿道,没有一点仪式感。
今年以来,田协一直倡导各地多办短距离赛事。如果短距离赛事有市场,早就火起来了;没火起来,就充分证明,各地兴趣不大,甚至压根没有。
欢乐跑跟随着马拉松的另外一层积极意义,是能让初跑者有个参照,有更强烈的仪式感。看着前面全马、半马选手,会想到我有一天通过努力也能做到。而在城市主干道上奔跑,怎能同在公园、绿道自己跑相提并论呢?
少了欢乐跑,马拉松在很多城市就变成了空中楼阁,办一场马,等于是割裂开跑者跟城市更紧密的关联。我们不妨看看实际效果,有哪些城市会在接下来举办大规模的欢乐跑赛事。我更期待着在明年适当时机,让欢乐跑重归马拉松,它不会让马拉松更“乱”,而是会让马拉松起到更广泛的全民健身作用。
上一篇: 吴艳妮:未夺冠有遗憾,我越挫越勇
下一篇: 赛后,吴艳妮哭了
Copyright © 2022-2025 直播吧.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地图 鲁ICP备16027284号-1